2021-06-07
在滇池的湖面上,经常可见那片片荡漾的绿油漆般的蓝藻,每到蓝藻暴发的季节,鱼虾常常大片死亡,留在湖面上白花花一片。蓝藻具有极强繁殖能力、对水环境会造成重大破坏已是有目共诸,我国各地为了治理蓝藻污染,不计代价采用多种方法防止藻患,但除藻效果都不是很理想,其中一些地区引进水葫芦治理还造成水体的二次污染。 滇池面临重大生态危机 2011年5月,在蓝藻危机下,昆明市政府决定在滇池广...
2015-10-19
云南省生态农业研究所那中元所长培育的紫根水葫芦治理水污染,在国家“863”计划支持下得到应用,引起了世界环境科学界关注,但其净水机制一直难以深入研究。金鉴明院士工作站发挥团队的优势,获得重大突破。 合作团队暨南大学张弓教授、王莹教授课题组在完全没有参考基因的情况下,开创利用宏转录组测序数据直接研究基因功能先河,首次采用新策略对紫根水葫芦根系共生体系净水功能的作用机制和功能基因开展研究,从分子...
2014-11-29
2015-10-25 15:50:38 来源:云南日报 云南省生态农业研究所率先开展的紫根水葫芦净化水体研究再结硕果:该所合作团队首次在完全没有参考基因组的情况下,对紫根水葫芦根系共生体系净水功能的实际作用者进行了鉴定,并找到了关键基因。从分子学层面上揭示紫根水葫芦净水机制的研究论文《直接从头宏转录组学鉴定紫根水葫芦根和真菌(根际效应)共生系统中的差异表达基因》,于10月16日在世界重要...
2014-11-29
金鉴明院士工作站启动会暨绿色保护与生态文明论坛 金鉴明院士工作站启动会暨绿色保护与生态文明论坛于2014年11月29日在云南经济管理学院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环境保护部部长金鉴明,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执行会长胡昭广,中国环科院生态研究所所长李俊生,国家环保部南京所首席专家王长永,以及云南省政府九湖督导组、昆明市政府、云南省科技厅、云南省环保厅、云南...
2012-03-01
旱因——生态受破坏引发蝴蝶效应 那中元表示,目前的干旱表现为资源型缺水和水质型缺水,二者连在一起,水质型缺水又加重了资源型缺水。他认为,云南3年连旱,生态破坏是罪魁祸首。比如,西双版纳有着西南最好的规模雨林湿地,近年来来被大规模砍伐,种植人工橡胶,随着橡胶的涨价,这种情况愈演愈烈,远超过生态平衡点。“干旱有气象等自然原因,也是云南生态遭破坏引发的蝴蝶效应。”他说。 “植树造林远远...
2011-11-15
富营养化藻型湖泊污染的治理在世界上一直是一个重大难题,我国各地对治理蓝藻都非常重视,采取了多种方法,但治理效果都不是很理想。水葫芦作为观赏植物被引入我国,由于繁殖迅速,又几乎没有竞争对手和天敌,在我国南方江河湖泊中发展迅速,成为我国淡水水体中主要的外来入侵物种之一。普通水葫芦虽然能够吸收水中富营养物,但其柄叶长根系短,大量的水葫芦覆盖水面,严重遮光,不但阻挡了水中溶解氧的生成,而且其快速繁殖...
2011-11-10
前不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研究员、研究农村的资深专家崔传义,偕同80多岁的中国扶贫基金会名誉会长王郁昭在云南进行调研时发现,一家民营企业的生物创新成果,竟使长期棘手的滇池蓝藻水污染治理变得有效易行,成本低廉,如若推展开来,可谓意义重大。在采访中,崔传义认为,有效的支持,特别是政策和资金方面的支持就显得尤为重要。记者为此进行了专题采访。 试点成功:关键技术给滇池带来新转机 记者:这...
2011-08-21
昆明市民都“憎恨”水葫芦,因为它加重了滇池的污染,但我省科研工作者通过4年研究培育出的新品种水葫芦,有望用来治理滇池污染。新水葫芦根为紫色“与传统的水葫芦相比,新培育的水葫芦根系发达,叶子小,而且它的根是紫色的。”云南生态农业研究所所长那中元用传统的水葫芦和他们所培育的巨紫根水葫芦做对比,蛮有兴致地向农业部、环保部以及省市有关领导介绍。传统的水葫芦根系只有10多厘米长,而巨紫根水葫芦的根系却...
2011-08-11
新华网云南频道8月21日电(记者杨跃萍)滇池蓝藻污染生物治理技术获得突破。云南科技人员经过四年多艰苦攻关,利用普通水葫芦改良培育的"巨紫根小柄叶水葫芦",经试验示范证明可成为滇池蓝藻污染的"克星"。 在滇池畔的西华湿地,"巨紫根小柄叶水葫芦"在两片试验示范水域"制造"出一番令人鼓舞的清新景象。隔离带拦截出的试验示范水域中,清澈的水面上飘浮着盛...
2011-05-10
根据《昆明市贯彻落实中央(或云南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的整改实施方案》的要求,我所高度重视,立即制定了整改方案,已按要求完成了第2018-13项(滇池“十三五”保护治理规划项目进展滞后,完工率低的问题)内容的整改落实。整改落实措施及主要工作成效详见附件。 现将该问题整改落实情况进行公示,如有意见建议,请反馈至49306346@qq.com。 联系人员及电话:崔家红,15...
2011-05-06
宜良县秋包谷(秋玉米)大面积生产试验成功,使包谷种植由一年两茬变三茬,仅此一项农民每亩地增创产值500元左右。 今年初,市里派驻宜良狗街镇章堡办事处村建工作组,在反复调查了解的基础上,工作队队长陶述尧邀请云南农业大学那中元老师实地考察开展秋包谷试种。通过实践,每亩烟田可套种3000-3500株包谷,亩产可达650-700斤,收益超过当地小春,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办法。该县近日召...
2011-05-05
云南大花杜鹃人工移栽不能有效成活的历史结束了———沾益县杜鹃花研究所经过6年攻关,于去年底移栽云南大花杜鹃获得成功。日前,此项成果已通过专家评审。 云南大花杜鹃居我省八大名花之首,冬季顶雪傲冰,夏耐烈日酷旱,春花热烈豪迈,树形曲折多态,素有“木本花卉之王”的美誉。大花杜鹃除园艺高价值和可食用、药用外,还可提取名贵色素和香精。沿金沙江至西藏的东南部,拥有全世界杜鹃的80%的野生资源,云...
2011-05-04
(上图)元江县使用那氏齐齐发诱导剂处理甘蔗,平均增产18%,糖度增加0.24%,处理(右)可延迟开花期30-40天,保持正常产量和糖份。对照(左)已开花干枯,大幅减产,糖厂出糖不高。 元江县使用诱导剂处理甘蔗,平均增产18%,增糖0.24%,特别是处理可延长开花期30-40天,保持正常产量和糖份。...
2011-04-24
云南省生态农业研究所利用生物新品种――紫根水葫芦净化滇池水污染试点工作取得成果。中新社发 保旭 摄 中新网昆明4月22日电(记者 保旭)云南省生态农业研究所22日向记者透露该所的最新研究成果称,生物新品种紫根水葫芦的干根须,对清除水体中有毒物质特别是重金属污染有突出效果。 二00六年,云南生态农业研究所所长那中元发现并开始研究紫根水葫芦,并认为紫根水葫芦可为水体输送大量氧气并吸收砷等...
2011-04-23
由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云南省生态农业研究所、昆明理工大学等单位联合承担的国家高新技术“863”计划资源环境技术领域专题课题“紫根水葫芦净化水体综合技术研究”获得阶段性重大突破:研究证明紫根水葫芦干根粉能有效去除水体中的金属镉、铅等重金属污染物,具有吸附速率快、吸附效果好的特点。研究成果为我省快速治理镉、铅等有毒重金属对水体的污染提供了新的有效途径。如何快速对水体中镉、铅等有毒重金属进行...
2011-04-22
提起水葫芦,大家首先会想到覆盖在滇池水面那些绿油油的生物;其次会说这种生物生命力太强,一潭水里只要有一株水葫芦,用不了多长时间它就可以长满整个水面,让水里的其他生物缺氧而死。它真的是这样一株“毒草”吗?通过研究人员的深入研究,披在水葫芦身上多年的“毒”外衣慢慢被脱掉,人们看到了水葫芦的“内在品质”——在生长期间可以吸附水体里的氮、磷、钾等污染物;打捞后分离出的水葫芦汁发酵后产生的沼气可用来发...
2011-04-21
重金属对水体的污染已成全球性环境问题, 利用藻类生物修复重金属污染水体, 因其有效、低廉和环保引起广泛重视。今日(20日),云南省生态农业研究所所长那中元对媒体透露,随着国家高新科技863专题课题“紫根水葫芦净化水体综合技术研究”的开展,研究发现紫根水葫芦干根粉(以下简称干根粉)去除水体中有毒有害金属效果明显。或破解污染区饮用有毒水难题 那中元称,一...
2011-04-21
配图 紫根水葫芦,是一种新型的吸附材料,它的根不仅可以吸附水体中的砷、还可以净化水体中的镉和铅,用它的根制成的干粉,只需4天,一克干粉就可去除水中5.04毫克的金属砷,这超过了“吸毒之王”蜈蚣草的52倍;它的柄叶部分则可以用作奶牛的高蛋白青饲料。这项重大发现是云南省生态农业研究所与昆明理工大学等单位“紫根水葫芦净化...
2011-03-16
那所长左手提着的正是新型水葫芦杨顺供图 记者 杨理锐 云南省生态农业研究所所长那中元,3年来潜心培育出一种新型水葫芦,这种水葫芦能“吃掉”蓝藻。昨天,在滇池西华湿地边,那中元展示了他的两亩水葫芦独有的本事。 那中元所长舀起了一瓢滇池水,这里的滇池水因为蓝藻而显得绿茵茵的,但舀出来的水还算比较清。 那中元所长又从他的水葫...
2011-02-08
为落实国务院领导批示精神,10月19-20日,环资司会同环境保护部、水利部、林业局等部门组织专家赴昆明开展用紫根水葫芦治理滇池蓝藻污染水体专题调研。云南省生态农业研究所经多年研究,培育出小叶柄紫根水葫芦用以治理滇池蓝藻污染水体,并在滇池开展了小范围封闭水体试验。调研组现场查看了试验项目,听取了相关介绍并进行了讨论。中国工程院院士蔡道基研究员等专家以及云南省、昆明市有关部门一起参加了调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