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云南频道8月21日电(记者杨跃萍)滇池蓝藻污染生物治理技术获得突破。云南科技人员经过四年多艰苦攻关,利用普通水葫芦改良培育的"巨紫根小柄叶水葫芦",经试验示范证明可成为滇池蓝藻污染的"克星"。
在滇池畔的西华湿地,"巨紫根小柄叶水葫芦"在两片试验示范水域"制造"出一番令人鼓舞的清新景象。隔离带拦截出的试验示范水域中,清澈的水面上飘浮着盛开紫花的水葫芦,微风吹过掀起阵阵涟漪,蓝天白云倒映水中。试验示范水域隔离带外,水色浓绿如油漆,让人心痛。
八月初和上旬,云南生态农业研究所分别在滇池西华湿地两片水质原为劣五类的试验示范水域,投放了"巨紫根小柄叶水葫芦",10多天后这两片水域水质明显好转。据昆明市环境监测中心19日采样的检测报告,两片示范水域水质已转化为二类水和三类水。水体水质达三类水标准,即可用于游泳。
蓝藻是湖泊水体富营养化恶性循环的主要"罪魁祸首"。云南生态农业研究所利用普通水葫芦培育出来的"巨紫根小柄叶水葫芦",柄叶小巧、长仅10厘米,根系极壮硕、根长达70厘米以上,能够快速吸收污染水体中所含的氮、磷等富营养物,快速吸附水体中的蓝藻并逐渐降解吸收。
云南生态农业研究所所长那中元说,经测算,十万亩"巨紫根小柄叶水葫芦"的净水效果,约等于15座日处理量为10万立方米的污水处理厂。同时与普通水葫芦会明显消耗水中溶氧相比,此种水葫芦根系具有可供氧功能,可使水中溶氧提高到7-8,最高可达14,净水功能大大提高,因而不会象普通水葫芦一样因根系缺氧会对水体造成直接间接污染。他介绍,今后如要在滇池大规模投放此种水葫芦,将考虑采取围网浮床投放方式,确保水葫芦不外流。
环境保护部生态司生物安全处处长王捷说,从示范情况看,利用改良的"巨紫根小柄叶水葫芦"治理滇池污染效果明显,今后对滇池投放改良水葫芦的适当数量、水葫芦的资源化利用等应加紧研究。(完)
(新华网 2009.8.21)
扫描查看手机版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