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中元:云南3年连旱 生态破坏是罪魁祸首(人民网/曹红蕾)发表时间:2012-03-01 11:26 旱因——生态受破坏引发蝴蝶效应 那中元表示,目前的干旱表现为资源型缺水和水质型缺水,二者连在一起,水质型缺水又加重了资源型缺水。他认为,云南3年连旱,生态破坏是罪魁祸首。比如,西双版纳有着西南最好的规模雨林湿地,近年来来被大规模砍伐,种植人工橡胶,随着橡胶的涨价,这种情况愈演愈烈,远超过生态平衡点。“干旱有气象等自然原因,也是云南生态遭破坏引发的蝴蝶效应。”他说。 “植树造林远远赶不上破坏的速度”,那中元说,而且有效生态林的面积很小。“栽几棵树绿化山坡,算不上建成有效生态林,因为树不能涵盖雨水。” 他认为干旱是逐年积累而成的。因为有效林地的减少,耕地不保水保肥,农民只能用大量农药、化肥,使得土壤结构被严重破坏,保水能力更差,又只能用更多的水来补,造成恶性循环。“一雨就涝,一干就旱,加速造成林业、农业生态系统脆弱。” 干季蓄水不科学 人们一般当心在汛期蓄水会决堤,造成洪灾。但是那中元认为,这是水库本身是否过硬的问题,不是蓄水的问题。如果水库本身过硬,淹了就淹了,但不该决堤。很多新中国成立之初建的水库,虽是土堤,但经受了多次考验,没有任何问题。但现在花巨资建造的现代化水库,质量令人担忧。此外,决堤还可以通过建拓宽溢洪道等措施解决,工程并不复杂。 滇池没被污染,昆明不用限水 他说,目前我们所有治水都走“退缩战略”,实际上在饮鸩止渴。滇池污染了去松花坝调,松花坝不够了去云龙调,云龙水库不够了再去清水海调水,调到哪里一发现问题就大规模退耕。“我们现在耕地本来就短缺,耕地的负担越来越重,高产的压力又增加了大水大肥大农药的耕种方式,破坏土壤,加剧旱涝程度缺水,形成恶性循环。加之水库汛期不蓄水旱季蓄水等极大地破坏了生态循环系统。” 那中元认为,目前的干旱已经造成了,我们只能找出原因,亡羊补牢。节水是一方面,最根本的是要确立多生态系统良循环战略。“在其它污染的末端、内源的源头来治理。”他说,比如农业面源污染等是没办法制止的,只有在它刚进入内源时,及时用科学的方法将其治好,否则就一发不可收拾了。 那中元说,一方面要考虑如何使农产品既抗旱又耐涝,让农作物就地蓄水,比如下一场雨就管50天,就能增加空气湿度,也减少面源污染,经引导后还能补充到地下水。而不是如现在,拼命抽地下水,“如今华北平原在下降,上海也在下降”。 “生态湿地”不生态 那中元提出一个问题,有些科学家认为“多建湿地就能治理”的观点很不负责任。随着人为污染的加剧,任何问题都在变化发展。人工湿地不可能有自然湿地那样的功能,很多人工湿地根本没有经过科学论证,建成后能否形成良性循环?有没有自净能力? 紫根水葫芦对水质型缺水有突破 “除了重视有效生态林地和湿地的建设,最根本的还是要把水污染从内源源头治理好。”而目前云南生态农业研究所对水质型缺水有技术突破,就是培育出了紫根水葫芦。 他介绍,普通的水葫芦柄长叶大,根系短,根毛少,纤维化程度低,抗风浪能力有限,它对污染物的净化是以吸收、转化、利用吸收后的污染物来生长柄叶为主。易增加近根水中富营养物并快速繁殖,生长后期根部易腐烂增加二次污染。而紫根水葫芦柄叶短小,根多而长,根毛密集,最长可达1米以上,纤维化程度高,抗风浪能力强。以根面效应削减富营养物为主,繁殖速度慢。根部不易腐烂不会造成二次污染。 那中元说,滇池的水体污染是人类排污与水生态系统良循环被破坏的互作结果。“净污之王”水葫芦九十年代在滇池的负面效应,使普通水葫芦的净化速度明显慢于水体污染的速度,污染逐渐积累,加之自身二次污染,从而造成了更大的污染。反之,如果水葫芦的净化速度快于污染及累加速度,水葫芦就能起到净化作用。而经研究,紫根水葫芦的净化速率要明显快于滇池的污染速率。(责任编辑:王丽)2012年03月01日 《人民网》链接地址:http://51fayan.people.com.cn/GB/172471/186820/17267778.html |